close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5/4/18/n891759.htm超高興,上了報紙耶!

之前我就在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做志工,「青年公益旅行家培植計畫」就是我跟嘉豪一起打拼出來的,那時候常常加班到晚上十二點,再一個人走路回山上的住處,滿天星光,那一段山路常常是我一天中唯一可以靜下來想自己的事情的時間。

我覺得這篇報導把哲禎的準備以及過程寫得很輕鬆。五十六天花七萬元,是一個很艱辛的任務,還不論其中有五萬元是交通費用,雖然東南亞不是很貴,可是我想想,以本小姐揮霍成性的習慣,這真的是mission impossible啊!

〔自由時報記者許敏溶╱台北報導〕五十六天時間、七萬元費用,足以享受一趟豪華又浪漫的旅程,但是就讀台灣大學農推系的張哲禎,卻選擇拜訪印度垂死之家及中南半島上多個國家的志工團體,或是為貧童上課、或是長途送米為貧民解饑、甚至為病人洗衣服,在參與及見證各國志工無怨無悔投入過程中,張哲禎更堅定自己從事志工的信念,也期盼今年當兵時能入選海外替代役。張哲禎強調,「這是一趟人生探索之旅!」

對於七年級的大學生來說,旅行通常就是要玩樂,但是對張哲禎來說,旅行不只是玩樂,還有更深層的意義:「思考人生」。
r />
聽到政治大學開辦「公益旅行家培訓計畫」後,對志工一直有高度興趣的張哲禎,特地從台大跑到政大選修這門課,歷經幾個月策劃,今年1月踏上為期五十六天、跨越七個國家的公益自助旅行。

張哲禎稱這趟旅程為「八分之一環球與海外志工思索」,他首先抵達印度,旅程終點為中國的廣西,依序走過印度、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、佬撾、越南、香港、中國等七個國家。

儘管張哲禎過去曾有自助旅行的經驗,但在這次旅程中,突然冒出的狀況,讓他吃了不少苦頭,像是第一站印度,因為吃了不乾淨的東西,不只拉肚子,後來還發生食物中毒,為了趕行程,仍得拖著疲累的身體繼續上路。

張哲禎沿途拜訪當地的志工組織,並參與部分的志工服務工作,例如在印度時,到德蕾沙修女之家及加爾各答垂死之家擔任志工;在泰國時,透過TOPS泰國工作隊,了解當地支援難民營以及泰國鄉村的兒童學前教育;在柬埔寨,前往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,參觀當地的流浪兒之家、婦女職訓中心;在越南,在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協助下,探訪位於越南順化的孤兒院。

對於印度及中南半島地區民眾的貧困生活,張哲禎雖然事先曾聽過,但親眼看到,心中又別有一番滋味;他說,看著這些人經歷的遭遇,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,以及人生的不可預期。

有人說過:「雖然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,但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。」張哲禎說,這趟五十六天的公益旅程,讓他更清楚自己人生方向,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作什麼;面對未來,雖然仍有兵役問題,父親也希望他回台中繼承工作,但張哲禎相信,他這一輩子都將是志工,會在不同崗位上持續服務。

公益旅行家 奉獻精神最重要

〔記者許敏溶╱台北報導〕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去年首度開辦「公益旅行家培訓計畫」,這也是國內第一個以培訓公益旅行家為主的跨校課程;中心主任江明修教授指出,「動機」才是能否成為公益旅行家的關鍵,也就是是否有願意奉獻的精神,其次才是個人專業背景,至於語言、金錢、時間,反而不是影響的關鍵。

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專案企劃孫嘉豪,也是一位付諸實際行動的公益旅行家,精通電腦的他,先後在海外駐紮二年時間,在巴拿馬當地指導小學生打電腦,他以過來人身分表示,一般人認為自己「年齡、語文、專業能力」不足,事實上,這些問題不大,「動機」,也就是是否願意放下現有的一切,才是最先決的條件。

所謂「公益旅行」,就是旅行者除了遊覽當地的風土民情之外,並將自己旅程中全部或部分時間投身公益服務,旅行不再是單純享樂,而是與當地社會的深度互動,並從中自我學習與成長,因此,公益服務與旅行已融合成為一種新形態的休閒活動。

「公益旅行家培訓計畫」由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在去年11月首次主辦,共錄取六十人,這些人有一半是學生、一半是社會人士,不少人透過這個課程,踏出公益旅行的第一步。

江明修說,過去大家對於必須暫時放下工作、到外地從事長時間的「公益旅行」,普遍不能接受,但這次從招收的學員反應,這種情況已不復見,例如一位住在台中的小姐,儘管罹患癌症,但她每次上課都準時出席,而沒被錄取的一位女士,則是每次上課時都到場,幫同學唱歌、帶土產給大家吃,就是希望能夠成為正式學員,但是礙於規定,還是無法錄取她。

此外,在錄取的學員當中,有幾位台大、台北醫學院的學生,江明修說,這幾位學生相當難得,願意暫時放棄可能的高薪,到第三世界從事醫療工作,證明現在的年輕人不只會玩樂,更有自己主見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克勞蒂亞油膩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